当唱片变成了塑胶制的“有声名片”,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滋养
2012年12月11日

如今,唱片业之不景气人人皆知。歌手们制作和发行唱片不赚钱也几乎成为业内的共识。不仅街头的唱片店一家家关门,连标明为“唱片公司”的企业都大幅减少了。那些尚在经营流行音乐业务的公司如今都改名叫“娱乐制作公司”。目前在国内,没有一家音乐制作公司可以单靠唱片发行的收益而生存,演唱会、彩铃下载、广告等渠道才是支撑音乐产业的主要支柱。

 当MP3和苹果Ipod逐渐取代传统CD唱机的时候,以CD为主要介质的唱片,似乎注定要成为音乐产业的过客。然而,我也注意到,除了少数网络歌手外,如今还没有哪位歌坛主流歌手敢彻底放弃音乐专辑的发行。不管唱片卖得好还是不好,不管制作的投入是否能收回成本,歌手们还是需要每隔两三年发行一张唱片,就连影视界的明星们也把唱片发行视为进入娱乐演出业的敲门砖。这样的“赔本买卖”背后究竟有何奥妙?

 一位从深圳走上全国歌坛的制作人向我道出了其中的秘密:对歌手来说,如今的唱片更像是他们的名片。在向那些演出商、电信公司、广告商们推介自己时,总不能递给人家一个U盘或MP3吧?

 许多歌手发行唱片的目的不在于发表自己的作品,而是为了递出去一个更为体面的“介绍函”。好的唱片,不过是给歌手的市场号召力增加了一个不错的价码而已。这就好像一些演员拍电影并非为了电影本身,只是为了在回报率更高的电视剧市场上进一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已。

 当唱片成为名片,当昔日流行音乐的主体变为通向名利的桥梁,会对流行音乐带来怎样的影响?须知,一张名片是不需要渗透太多鲜活的感情和灵动的个性的,它不具有作品属性,而只是一份名帖或“招商邀请函”。你要指望一张名片成为经典是不可能的。曾经,唱片是一位歌手的立足之本,他会在其中投入自己全部的身心与热情,一张张经典唱片、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构成了流行音乐曾经的繁荣。但如今,没有哪位歌手再把唱片当作自己的全部,唱片更像是一种工具,工具是用来使用的,而不是用来品味的。

 在这个趋于工具化的流行音乐产业中,那些真性情的歌手生存是多么不易。一些独立音乐人因此不得已自费出版唱片,在这个日益僵化且自大的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 没有作为作品的唱片,就没有音乐。光靠那些塑胶制的“有声名片”,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滋养。

 
 
 
 
相关新闻
Relevant news
 
 
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唱片设计 | 唱片包装设计 | 音乐专辑设计 | CD设计 | EP设计 | 打榜碟设计